经历了疫情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接种疫苗、抵御疾病的重要性。不过,不少人对于接种疫苗,还存在一些固有的“观点”。
误区一:多种疫苗同时接种,会提高不良反应发生概率
截至目前,该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。不少研究发现,多种疫苗联合接种与一次只接种一剂疫苗相比,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差异,还可以提高保护的及时性,节省时间和成本。
相反,一次只接种一剂疫苗,反而增加了一次又一次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。
误区二: 改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就能远离疾病 可以不用接种疫苗
改善个人卫生、勤洗手和饮用洁净的水,确实能够保护人们远离疾病。但无论环境多么清洁,许多传染病依然能够传播。如果大家都不接种疫苗,就无法形成“免疫屏障”,部分传染病会卷土重来甚至死灰复燃(如麻疹、脊髓灰质炎等)。
误区三:推迟接种,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
如果遇到生病、去外地、疫苗缺货等特殊情况,确实不得不推迟接种疫苗。推迟接种只是推迟了疫苗开始产生保护的时间,并不会影响疫苗整体的、长远的保护效果。当然,接种疫苗就是在和疾病“赛跑”,早接种,早保护。
误区五:黄疸未退不能接种疫苗
大部分新生儿黄疸都是生理性的,极少数是病理性的。世界卫生组织认为:新生儿期有黄疸,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。我国《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》也指出:
(1)生理性黄疸、母乳性黄疸患儿如果身体健康状况良好,可按程序接种所有疫苗;
(2)病理性黄疸患儿生命体征平稳,可接种乙肝疫苗,暂缓接种其他疫苗。
误区六:只要受种者有疾病一律暂缓接种
不少有基础性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呼吸道慢性疾病等)的人,可能需长期用药,某些检验指标也可能长期异常,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接种疫苗。
相反,他们往往更需要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——如果一个人已处于疾病的康复期、缓解期,症状基本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,可以接种疫苗。
误区七:通过疾病获得的免疫力比通过打疫苗更好更持久
并非如此。不同病原体的特性不同,有些疾病在自然感染、痊愈后,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,有些则是打疫苗产生的抗体更全面、更持久。
相比之下,接种疫苗是一种“更安全”的获得免疫力的方式,而自然感染则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(如得流感可能会并发肺炎,孕妇得风疹会导致出生缺陷,得麻疹可引起严重后遗症等)。